醫用氧氣是維持人體正常呼吸功能的核心治療氣體,其品質優劣直接影響病患的生命保障和醫療成效。一旦對氧氣純凈度或雜質水平產生疑問,就會干擾診療方案的制定和執行。為了保障醫用氧的穩定安全,《中國藥典》2020年版第二部分設定了嚴格的質量規范和檢驗流程,為制造、檢測及應用環節提供了準則。
按照這個規范,醫用氧氣里的氧氣濃度必須達到99.5%,這樣才能保證它有足夠的攜氧能力。必須嚴格管控可能損害人體健康的雜質,一氧化碳的濃度須低于0.0005%,由于它與血紅蛋白的結合力遠強于氧氣,極少量就能造成組織缺氧;二氧化碳的濃度需控制在不超0.03%,以免妨礙患者呼吸系統的正常調節;水分的濃度要維持在0.0067%以下,目的是防止在儲存和運輸期間因水分凝結而滋生微生物或導致設備銹蝕。
精確評估這些參數,《中國藥典》建議選用性能優越的分析手段。測定氧氣純度時,順磁分析,借助氧分子獨有的磁性特質完成定量,此法具備迅速反應和高精度的特點。對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測定,則推薦紅外分析,依據氣體對特定紅外光波段的特殊吸收現象達成微量檢測,其敏感度可達到百萬分之幾的水平。水分含量測定建議采用電解法,此法基于五氧化二磷原理,通過測量氣體中水分子在電解槽內的電流變化來判定濕度值,尤其適合在濕度較低的環境進行精確檢測,檢測管法則能作為現場即時檢測的補充工具,而正式的判定檢驗還是需要以儀器分析的數據為標準。
實際操作中,制造企業必須構建完備的質量監管系統,保證從原料空氣加工、低溫分離提純氧氣、填充操作直至成品檢測的每一個環節都得到有效管理。醫療單位在接收和運用醫用氧氣產品時,需要驗證其是否具備《中國藥典》要求的檢測證明,必要時還要實施抽樣檢驗,特別要留意一氧化碳這類劇毒成分是否混入。值得留意的是,新版藥典不再規定“不溶性微粒”的檢測項目,這表明規范對核心風險點的科學把握更加。
《中國藥典》2025年版即將生效,與此相關的品質管控標準或許會持續完善。產業內部務必密切留意主管部門公布的新資訊,保證醫用氧的制作、檢測及應用全過程均滿足現行的國家規范,從而有力維護醫療領域的用氣安全。
在提升氣體純凈程度和加強雜質管理的過程中,我們同樣需要考慮:怎樣建立一個包含所有環節、信息能夠回溯的智能檢測系統,確保每一單位醫用氧的屬性都可以得到確切、公開的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