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執法局局長強調了對監測數據造假行為的“零容忍”態度。
指出,生態環境部正與司法部緊密合作,加速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條例》的制定工作。該條例將以打擊監測數據造假為重點,強化排污單位的數據質量主體責任,并顯著提高違法成本。
自2024年以來,生態環境部已經發現并解決了7.2萬個各類環境問題,對惡意違法行為形成了有力震懾。未來,生態環境部將繼續深化改革創新,不斷提高執法水平,為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美麗中國的建設提供堅實保障。
趙群英解釋說,生態環境監測涵蓋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監測兩大領域。前者由生態環境部門負責,確保監測數據客觀、準確、權威且可信。然而,在排污單位委托第三方進行的污染源監測活動中,出現了較多的弄虛作假現象。
自2022年10月以來,生態環境部聯合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及市場監管總局開展專項治理行動,查處了1968家涉及造假的第三方環境監測機構,移送刑事案件167起,并公開曝光了62個典型案例,這些舉措對造假行為產生了強烈的震懾效果。
今年10月,生態環境部通報了一批典型的第三方機構監測過程中的造假案例,其中造假手段包括“不到現場、到了不采、采了不測、測了篡改”。針對此類問題,生態環境部計劃通過“部門聯動、科技賦能、法治保障”三個方向持續努力,從根本上解決造假問題。
為了從根源上遏制監測數據造假,生態環境部正在探索利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實施穿透式監管,建立覆蓋環境監測活動各個環節的質量管理體系。
具體措施包括應用視頻監控、北斗定位、數據直聯直采等技術,以實現對監測現場、設備、樣品軌跡的全程跟蹤管理,確保“現場可視、設備可溯、監測可控、樣品軌跡可追”。
通過上述措施,生態環境部旨在構建一個更加透明、高效的環境監測體系,確保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為環境保護和公共健康提供更堅實的科學支持。